聯(lián)系我們
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13號
020-38688888
510630
當前位置:首頁 > 本院動態(tài)
我院在國內率先開展基于新型示蹤劑18F-MFBG嗜鉻細胞瘤特異性PET/CT分子影像診斷新技術
發(fā)布者:系統(tǒng)主管 發(fā)布時間:2022/11/16
近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核醫(yī)學科依托國際先進的核醫(yī)學分子影像臨床轉化平臺優(yōu)勢和《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第四類)的資質,,在國內率先開展嗜鉻細胞瘤新型示蹤劑18F-間氟芐基胍(18F-MFBG)PET/CT分子影像診斷前沿新技術。
30歲的張先生四年前因患高血壓,,在當?shù)蒯t(yī)院CT檢查提示雙側腎上腺占位性病變,,分別于2018年5月和2020年7月分別接受左側及右側腎上腺腫物切除術,病理結果提示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今年8月因咯血和發(fā)熱,,在當?shù)蒯t(yī)院CT檢查提示左下肺葉腫物,纖支鏡下肺腫物活檢病理結果考慮為副神經(jīng)節(jié)瘤,,結合病史不除外嗜鉻細胞瘤,。
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和定位嗜鉻細胞瘤病灶及其全身轉移灶情況,2022年11月10日張先生于我院核醫(yī)學科接受了可以特異性顯示嗜鉻細胞瘤病灶的國際前沿新技術:基于新型示蹤劑18F-MFBG的PET/CT分子影像檢查,。結果顯示雙側腎上腺術后未見復發(fā),,但全身發(fā)現(xiàn)左肺、腹膜后淋巴結、枕骨左份和左側顳骨巖部骨的多發(fā)轉移灶,。該特異性分子影像新技術為張先生明確了嗜鉻細胞瘤全身轉移灶的精準定位診斷,,為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尤其是131I-MIBG放射性藥物靶向內照射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醫(yī)學影像部主任兼核醫(yī)學科主任徐浩教授介紹,,這種分子影像診斷前沿新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人體內有一種名為去甲腎上腺素轉運蛋白(NET)的跨膜蛋白,,負責將去甲腎上腺素轉運到中樞和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突觸末端,,以及神經(jīng)內分泌腎上腺嗜鉻細胞當中。在病理情況下,,神經(jīng)內分泌來源的惡性腫瘤,,例如嗜鉻細胞瘤高表達NET。而MFBG是一種去甲腎上腺素胍乙啶類似物,,可被高表達NET的嗜鉻細胞瘤及其轉移灶的腫瘤細胞所攝取并停留在細胞質中,。因此, 18F-MFBG PET分子顯像可以用于嗜鉻細胞瘤及其轉移灶的精準定位診斷,,具有靈敏性高和特異性強的優(yōu)勢,,還可作為惡性嗜鉻細胞瘤131I-MIBG放射性藥物靶向內照射治療的篩選和療效預測的重要手段。
此外,,針對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我院核醫(yī)學科還開展了新型示蹤劑68Ga-DOTATATE(生長抑素受體顯像)和18F-FDOPA(多巴胺代謝顯像)PET分子影像診斷前沿新技術。相信,,我院在國內率先開展這些國際前沿的核醫(yī)學診療新技術,,一定能夠更好地服務臨床,造福廣大患者群眾,。(通訊員:王璐)